Translation: from chinese to english
from english to chinese髯
-
1 髯
whiskers; beard* * *beard* * *beard* * *n. beard, whiskers* * *ran2beard, whiskers* * *髯(髥)rán名(两腮的胡子; 胡子) whiskers; beard* * *-A髥|髯 [rán] ► old variant of ↑髯 [rán]-B髯|髯 [rán] ► beard ► whiskers -
2 髯
Mandarin(P): ránMandarin(Z): ㄖㄢˊKorean(Eum): 염 [yeom]Korean(H/E): 구레나룻 염Japanese(On): ぜん [zen]Japanese(Kun): ひげ [hige]Cantonese: jim4Vietnamese: nhiễm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Definition: beard; mustache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Rad.-Add. str. Index: [190.5]Total strokes: 15Radical: 髟Other variant: 髥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Unicode: U+9AEFBig Five: BE77GB 2312: 8755JIS X 0208-1990: 8189Cangjie: SHGBFour-corner Code: 7255.7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Hanyu Da Zidian: 74522.020Kang Xi: 1453.290CiHai: 1518.603Morohashi: 45404Dae Jaweon: 1984.080
Look at other dictionaries:
髯 — rán ㄖㄢˊ 〔《廣韻》汝鹽切, 平鹽, 日。 〕 〔《廣韻》而艷切, 去艷, 日。 〕 亦作“ ”。 1.頰毛。 亦泛指鬍鬚。 《莊子‧列禦寇》: “美髯長大, 壯麗勇敢, 八者俱過人也, 因以是窮。” 《漢書‧高帝紀上》: “ 高祖 為人, 隆準而龍顏, 美須髯,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。” 顏師古 注: “在頤曰須, 在頰曰髯。” 晉 劉伶 《酒德頌》: “先生於是方捧甖承槽, 銜杯漱醪, 奮髯踑踞, 枕麴藉糟。” 宋 范成大 《滿江紅》詞: “向尊前, 來訪白髯翁。” … Big Chineese Encyclopedy
髯 — 髥 rán (1) (形声。 从髟, 冉声。 髟(biāo), 长发下垂的样子。 本义: 两颊上的长须) (2) 同本义; 也泛指胡须 [whiskers] 髥, 颊须也。 从须从冄, 会意, 冄亦声。 字亦作髥。 《说文》 奋髥抵几。 《汉书·朱博传》。 注: 颊毛也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。 清·魏学洢《核舟记》 (3) 又如: 髯夫(指脸上多须的人); 髯公(指年长多须的人); 髯奴(指多须的奴仆); 髯佛(称仁慈多须的人); 髯胡(须髯和颌下的垂肉); 髯翁(指年老多须的人);… … Advanced Chinese dictionary
髯 — 拼音: ran2 解释: 1. 两颊上的胡须。 玉篇·髟部: “髯, 颊须。 ”唐·杜光庭·虬髯客传: “忽有一人, 中形, 赤髯如虬, 乘蹇驴而来。 ” 2. 多须的人。 三国·蜀·诸葛亮·答关羽书: “黥、 彭之徒, 当与益德并驱争先, 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。 ”明·袁宏道·赠李云峰诗: “何处识老髯, 自虎跑泉始。 ” … Taiwan national language dictionary
髯 — 拼音:ran2 1. 兩頰上的鬍鬚。 玉篇·髟部: “髯, 頰須。” 唐·杜光庭·虯髯客傳: “忽有一人, 中形, 赤髯如虯, 乘蹇驢而來。” 2. 多鬚的人。 三國·蜀·諸葛亮·答關羽書: “黥﹑彭之徒, 當與益德并驅爭先, 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。” 明·袁宏道·贈李雲峰詩: “何處識老髯, 自虎跑泉始。” … Taiwan traditional national language dictionary
髯 — rán (1) ㄖㄢˊ (2) 两腮的胡子, 亦泛指胡子: 美~。 虬~。 白发苍~。 ~口(演戏用的假胡子。 口 读轻声)。 (3) 郑码: CHLB, U: 9AEF, GBK: F7D7 (4) 笔画数: 15, 部首: 髟, 笔顺编号: 121115433325211 …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inese characters dictionary
髯斷 — (髯斷, 髯断) 典出《史記‧封禪書》: “ 黃帝 采 首山 銅, 鑄鼎於 荊山 下。 鼎既成, 有龍垂鬍髯下迎 黃帝 。 黃帝 上騎, 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, 龍乃上去。 餘小臣不得上, 乃悉持龍髯, 龍髯拔, 墮, 墮 黃帝 之弓。 百姓仰望 黃帝 既上天, 乃抱其弓與鬍髯號, 故後世因名其處曰 鼎湖 , 其弓曰烏號。”後以“髯斷”謂皇帝仙逝。 宋 王禹偁 《先帝登遐聖君嗣位追惟恩顧涕泣成章》詩: “ 鼎湖 髯斷去難攀, 九五飛龍已御乾。” 宋 張耒 《哲宗皇帝輓詞》之三:… … Big Chineese Encyclopedy
髯断 — (髯斷, 髯断) 典出《史記‧封禪書》: “ 黃帝 采 首山 銅, 鑄鼎於 荊山 下。 鼎既成, 有龍垂鬍髯下迎 黃帝 。 黃帝 上騎, 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, 龍乃上去。 餘小臣不得上, 乃悉持龍髯, 龍髯拔, 墮, 墮 黃帝 之弓。 百姓仰望 黃帝 既上天, 乃抱其弓與鬍髯號, 故後世因名其處曰 鼎湖 , 其弓曰烏號。”後以“髯斷”謂皇帝仙逝。 宋 王禹偁 《先帝登遐聖君嗣位追惟恩顧涕泣成章》詩: “ 鼎湖 髯斷去難攀, 九五飛龍已御乾。” 宋 張耒 《哲宗皇帝輓詞》之三:… … Big Chineese Encyclopedy
髯參 — (髯參, 髯参) “ ”的省稱。 晉 郤超 為 桓溫 記室參軍, 多髯, 時人稱“髯參軍”。 後用以稱記室參軍。 唐 李逢吉《和嚴揆省中宿齋遇令狐員外當直之作》: “曾驅爪士三邊靜, 新贈 髯參 六義窮。” 金 元好問 《聞希顏得英府記室》詩: “近得 髯參 信, 知從 兔苑 游。”參見“ ”。 … Big Chineese Encyclopedy
髯参 — (髯參, 髯参) “ ”的省稱。 晉 郤超 為 桓溫 記室參軍, 多髯, 時人稱“髯參軍”。 後用以稱記室參軍。 唐 李逢吉《和嚴揆省中宿齋遇令狐員外當直之作》: “曾驅爪士三邊靜, 新贈 髯參 六義窮。” 金 元好問 《聞希顏得英府記室》詩: “近得 髯參 信, 知從 兔苑 游。”參見“ ”。 … Big Chineese Encyclopedy
髯鬚 — (髯鬚, 髯须) 亦作“髯須”。 1.鬍子。 宋 蘇軾 《游靈隱寺得來詩》詩: “喬松百丈蒼髯鬚, 擾擾下笑柳與蒲。” 宋 劉斧 《青瑣高議別集‧盧載》: “有友人 王生 謂公曰: ‘其應主吉。 ’公詰其故, 曰: ‘去髮, 其頭銜已異矣;不去髯鬚, 亦不落之義也。 ’” 清 王士禛 《故明景帝陵懷古》詩: “殘碑滅沒牛礪角, 石玃橫臥蒼髯鬚。” 2.指主簿之職。 明 陳繼儒 《珍珠船》卷二: “外史《檮杌》: 王建 借 蜀 以上封事, 李景 為 眉山 主簿, 其制略曰:… … Big Chineese Encyclopedy
髯鬢 — (髯鬢, 髯鬓) 1.《藝文類聚》卷十七引《晏子》: “ 湯 長頭而髯鬢。”按, 今本《晏子春秋‧諫上二二》作“ 湯 質皙而長, 顏以髯”。 清 方文 《吳超士見訪同至雨花臺小飲而別》詩: “看君髯鬢黑, 絕勝我華顛。” 2.鬍鬚和鬢髮。 《藝文類聚》卷十七引《晏子》: “ 湯 長頭而髯鬢。”按, 今本《晏子春秋‧諫上二二》作“ 湯 質皙而長, 顏以髯”。 清 方文 《吳超士見訪同至雨花臺小飲而別》詩: “看君髯鬢黑, 絕勝我華顛。” … Big Chineese Encyclopedy